癌症意象治疗康复网创始人

母子抗癌故事:我们一起支撑,过尽可能好的病中生活!

母子抗癌故事:我们一起支撑,过尽可能好的病中生活!

有效抗癌找教授,你好,我是曹三玲。每天写一篇文章,分享我对癌症康复的研究和经验,这是第2210篇文章,希望对你的康复有帮助。

母子抗癌故事:我们一起支撑,过尽可能好的病中生活!

我看过很多癌症患者的故事,可是这一对母子的故事,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儿子子尤14岁确诊为恶性肿瘤,妈妈把儿子治病养病当成事业来做。

当很多癌症患者在恐惧迷茫中度过的时候,他们却用另一种方式去诠释着生命。

以下是这位妈妈的记录片段:

1、愉快的半天

2006年7月,我每天推着轮椅上的子尤去颐和园。

家住北大燕北园,离颐和园虽然不远,可是近一点的东正门和北宫门都是高大门槛,轮椅进不去,我们只有沿着北宫门的围墙转到如意门,那里有轮椅通道。即使带着小跑地走,路上也至少要半个小时。

早上,装备好水、少量吃食、小药箱(止血药、棉花、纱布)、遮阳帽,我们开始出动了。

我是把治病养病当事业做的,只要觉着什么事儿对身体有益,就马上行动,认真坚持。

出门不容易,下六楼特艰难。不过心情是欢快和喜悦的,因为我们又开始了一天好生活!

那真是一段美妙的时光,我们走走停停,说说笑笑,海阔天空,做操,呼吸……中午11点半,是往家返的时间。

烈日当头,我跑得欢极了。子尤坐在轮椅上手舞足蹈,或哼儿歌,或聊天儿,我有时需要俯身侧耳才能听清楚。

2、彼此支撑

如今想来,这简直是如诗如歌的日子,多么令人留恋和想望。好在,即使那时那刻,我们也非常有意识地享受了。

有一天,在我们飞奔回家的路上,子尤突然发出了一声感叹:“妈妈,你怎么这么有劲啊!”

我轻轻地把轮椅停住,转到面前,双手撑在扶手上,俯身面对着他:“宝贝,如果妈妈这两年不是这么有劲,你会怎么样?”

“我早完了。”

这是我们第一次这么明确地把这个意思,把这个结果清楚地表达出来,其实它是显而易见的道理。

我们各自都在勉力而为,彼此支撑,只是,它现在被子尤点破了。

仔细想一想,这是一个真理。

3、过尽可能好的病中生活

生病,从来不单是病人自己的事儿,不是只有来自病人的努力就足够过好病中生活的。

这里请注意,我没有说只靠病人的努力就能治好病,而是说好的病中生活。这是我强调的。

一是因为得病了,不一定能治好养好,这是自然的事情,很多时候,非人力可以扭转;二是无论前方是死是活,当下过好生活是最重要的。

那么什么是好的生活呢?我们认为,愉快地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,从心里感觉享受世上美好的人和事,可以是亲情友情,可以是好书美文,可以是电影音乐,可以是景色风光。

关于治疗上的努力,我从儿子生病一开始就在追求——过尽可能好的病中生活。

其实子尤在那一逐步形成的文章中也呈现了他称之为舒服、享受的生活。现在,我愿意从我的角度,陪护孩子的妈妈的角度,分享我的心意和努力。

子尤一发病就很危重,那时他离14岁生日还有两周。我有一种死亡迫近的恐惧和悲痛。

除了治病救人,自问最多的是:孩子这14年过得好吗?他幸福吗?我有什么对不起他的地方吗?

回答是:还不错。他尽情地享受了他所热爱的文学艺术。较少地吃学校规矩之苦,生活在爱中,众人喜欢。

如果我用鞭子抽着他硬要考试得高分,霸占他的业余时间,逼他学奥数英文计算机,限制他的兴趣爱好,那我将遗恨无穷。

突然之间,生命于我们这么吝啬,每一天都无法预知下一天,只能一天一天地过,以一天一天的好累积一个大好。

那时,我最近的一个心愿是:为他过一个好的14岁生日。

再请注意,当我们想到死亡时,其实首先想的是生,是活得好吗?满意吗?如果活得满意,便觉死而无憾,否则便难以接受。

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也提示我们,即使是病中的生活,也要过得美好,千万不可忽略。

千万别被治疗和前程挤压掉可能是最后的,但是最好的享受生活的机会。而这,是一家人共同的事业。

从住进医院的这一刻起,我们每天都给子尤带“精神粮食”——笔记本电脑、喜剧光碟、相声、电影、书,他在病床上津津有味地听说读写。

家人之间也很默契,总有人陪他说笑玩乐,不把伤心、恐惧和压力带到他的生活里。

我也在意,每天出现在病房,都是整洁精神的样子,今天穿红色系、明天绿色,后天黄色。尽管熬夜咨询,查资料,与人探讨病情。

子尤的病房也被布置起来,墙上贴了画、照片,窗台当书架,书和影碟常换常新,还有其它一些小装饰。

护士来打针换药,感叹这么温馨,像个家。有一次朋友探望,她们说,一点儿都不像生病,像妈妈带着孩子愉快地度假之旅。

不要小看色彩,它是生活的颜色,对于病人的心理作用很大。当我们结束了两个多月的化疗,转到另一家医院做手术时,那里的白墙令子尤感到极为压抑。

直到子尤经过了3个疗程的化疗、做完手术后的第4天,我才告诉子尤,他的胸腔肿瘤多么险恶,可能使他下不来手术台。

不曾想,他的回答是:

“我不怕死,我这14年过得多生机勃勃,波澜壮阔,在哪方面我都没有遗憾。咱应该见好就收,就哪儿得了。

这么好的故事你不跟我讲,你太不理解我,我只会高兴,会大笑。死在手术台上我才高兴呢,我这人,不知道什么叫紧张,只知道什么叫激动……”

我第一次如此确凿、清晰地知道,死和生是这样的关系:生得好,对死就坦然;生不好,便死得不甘。

知道儿子是这样满意于自己的生,又是这样看待死,我也很安慰。从此,我们一起面对,置身在我们的生死线上。

4、身体是沉静的,思绪是飞扬的

14岁这一年,子尤写了14万字,有小说、散文、情景喜剧、诗歌。

他觉得自己的文笔和思想都超级飞跃。期间,还经历了羞涩小男生的初恋和失恋,认识了四中一群可爱的女生。生活滚滚向前。

子尤说:“妈妈,你打理我的身体,我打理我的心灵。”

他把自己的心灵打理得舒舒服服,从未让我在这方面发愁。在医院里,我们常常看到病人闹情绪,家人无所适从,甚至于心病较之身病还难医。

15岁,子尤又写了大约20万字,出版了他第一本作品集《谁的青春有我狂》。

“身体是沉静的,思绪是飞扬的”(子尤语),他是这么有活力,以至于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受到他的感染。

这一年,他开始了两个调查,一个是关于教育问题;一个是关于单亲家庭的孩子。

前者,他要批评当前的教育制度对孩子们的伤害;后者,他要说明单亲家庭的孩子并不必然不幸福。孩子幸福与否关键看家长怎么当,无论单亲还是双亲。

5、病中生活也是需要建设的

2006年,我们俩一起写专栏。除了写给《癌症康复》杂志的病友,还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《中华少年文学选刊》上开了信箱,讨论与教育相关的话题。我们分享一切,彼此是最亲密的朋友。

病中生活也是需要建设的。我们一致地喜欢这样的生活,就把它建设成了这个样子。

不能想象如果没有这些精神生活没有写作,没有交流,那将是多么黯淡的生活,多么不可过的日子。

于困境中坚韧潇洒,于病榻上创造思考;于生命线上展现力度,最终成就了永远的子尤。

而治病、养病的过程,也是我有生以来受教育最多,在心田里埋下种子最多的时期。如今,这些种子在我的心里正在发芽、生长。

写作本文的时候,正是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第6天。2005年,《唐山大地震》的作者钱钢题赠他的书给子尤时,在扉页上写道:“上帝挑选了你,让你在这个世界上站立。”

子尤在他的下面写道:“你是一个研究人类大灾难的人,我这微薄的生命经不起你这厚重的祝福……”

确实,在自然面前,在地震面前,人类太渺小,我们太渺小。

相比那些在地震中遇难的人,我们何其幸运。虽然生病了,我们还活着,虽然不治了,亲人还在一起,还彼此传递着爱。

所以,珍惜眼前的生活是千真万确的道理。

硒教授关键说

许多的癌症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,往往太关注了自身的感受,而忽略了病中生活也是需要建设的。

不管是外在环境的建设,还是身心的建设,都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。

希望你也可以如此!

硒教授请你记住:癌细胞是你体内的细胞,你才是它的主人,今天它淘气了,不听话,你不能放任它不管。

你是主人,你负责着体内亿万的细胞,难道你还怕那淘气的癌细胞?你可以把淘气的癌细胞管好的,所以相信自己!加油!

如果在抗癌的过程中,你感觉孤单,感觉无助,感觉绝望,不知道应该怎么办,你都可以找硒教授聊一聊。

硒教授曹三玲个人简介

1、中国抗癌协会会员2、 肿瘤意象疗法创始人3、帮助5000多名肿瘤患者促进康复

扫码加微信,回复“疗法”,免费赠送3节音频课程《轻松抗癌疗法》

如果对您有用,请在右下角点赞及在看
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文章名称:《母子抗癌故事:我们一起支撑,过尽可能好的病中生活!》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caosanling.com/9343.html
分享到: 更多 (0)

评论 抢沙发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